东北低山区典型林分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特征

作者:董齐琪; 王海燕*; 杜雪; 邹佳何; 崔雪; 赵晗
来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3, 29(03): 690-695.
DOI:10.19675/j.cnki.1006-687x.2022.03050

摘要

为探究林分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的蒙古栎天然林、天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3种林分类型不同土壤深度脲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 <0.05),在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天然阔叶混交林(0.667mg/g)、蒙古栎天然林(0.515mg/g)、落叶松人工林(0.368 mg/g);在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则表现为天然阔叶混交林(0.263 mg/g)>落叶松人工林(0.199 mg/g)>蒙古栎天然林(0.164 mg/g).相关分析表明,在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无显著相关性;在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 <0.05),而与土壤pH的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表明在东北低山区,林分类型、土层深度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对研究区内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的林分类型,因树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不同,进而影响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混交林高于纯林.(图1表4参44)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