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的活性成分与分子机制

作者:曲信彦; 高群*; 潘熠; 冯汝丽; 谢龙; 靳嘉麟; 徐江林; 曲文白; 马征; 林谦*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15): 2701-2709.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的活性成分与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黄芪、丹参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8.2绘制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使用其内置Network Analyzer工具对节点的网络拓扑参数分析并筛选出主要有效成分;通过基因名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冠状动脉痉挛相关靶点并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相关靶点予以补充;通过在线工具构建Venn图并得到黄芪、丹参-冠状动脉痉挛交集靶点,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得到的网络模型通过CytoScape 3.8.2进一步处理得到最终网络模型,使用其内置Network Analyzer工具对节点的网络拓扑参数筛选出主要作用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主要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对主要有效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肿瘤抑制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6(IL6)等;涉及的主要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分子对接验证中平均对接亲和力为-32.604 kJ/mol。结论 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之后基础研究提供了方向。

  • 单位
    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