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玉娇梨》译本来检视原作与译者及读者的多边关系,意在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的西译中国文学作品。彼时西方译者和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追求,其"真实性"大于"文学性"。但在这看似追求真实的动机下,译者却通过刻意的误释等方式强化了道德因素以及宗教立场对翻译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对中国古典小说早期的西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借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