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莱布尼茨对最好世界的断定,还是叔本华对最坏世界的描述,都是基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角。世界在这种视角中被分裂为感性与超感性领域,个体之间、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随之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和解的需求。二者对世界抱有悲观或乐观态度,依形而上学对于矛盾能否及如何解决的独断阐释而表现出随意性。在尼采的生命发生学视角中,基于柏拉图主义二元结构推导出来的悲观或乐观被克服了,分裂了的个体与普遍的对立关系,转化为视角中强力意志此消彼长与生命主体生成流变的同构关系。自然而然的快乐的生命流动,替代了人为制造的痛苦的个体“超越”。乐观与悲观主义的交替变迁,折射出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及其克服的路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