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甘青交界一带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指示意义

作者:刘伯崇; 李康宁*; 史海龙; 蒲万峰; 汪宏涛; 王舒恒
来源:现代地质, 2018, 32(04): 704-717.
DOI: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4.07

摘要

西秦岭甘肃、青海交界一带中生代火山岩较为发育,火山岩组成以安山质、流纹质为主,均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O2的质量分数为56.67%78.17%,平均69.78%,Al2O3含量较高(12.77%17.29%,平均14.64%)。TiO2含量少(0.02%0.75%,平均0.22%),Na2O/K2O比值较小(0.03%2.68%,平均0.65%)。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右倾,具Eu负异常。安山质火山岩与流纹质火山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曲线中重稀土型式明显不同,暗示二者来自不同的源区。微量元素中P、Nb、Ti、Ta等高场强元素(HFS)相对亏损,Th、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研究区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36±1.2)Ma,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龄。它们形成于隆务峡蛇绿岩洋壳向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俯冲洋壳在地幔深部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陆壳物质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受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作用的控制,但安山质火山岩主要受控于分异结晶作用,而流纹质火山岩受部分熔融作用较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