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技术挖掘分析刘健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骨关节炎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电子病历录入的诊断为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21.0、SPSS Clementine11.1软件Aprior模块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中药、中成药及外用药对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共纳入骨关节炎患者1970例,经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中药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参数、炎症指标及免疫指标等均有所改善。(2)本院风湿免疫科治疗骨关节炎常用药物有5大类:健脾化湿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和补益肝肾药。根据每类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提取,健脾化湿药为茯苓、陈皮、泽泻、薏苡仁、山药,祛风除湿药为威灵仙、烫狗脊、豨莶草、伸筋草、独活,活血化瘀药为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牛膝,清热解毒药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芩、黄柏、知母,补益肝肾药为杜仲、桑寄生、熟地黄、枸杞子、千年健。(3)设关联规则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70%,口服中药及中成药分别与实验室指标关联,关联度最高的前5位,蒲公英、丹参、薏苡仁关联于血小板计数(PLT)指标下降,薏苡仁、泽泻、独活关联于免疫球蛋白Ig G指标下降,丹参、鸡血藤、黄芩关联于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下降,蒲公英、威灵仙关联于α1-酸性蛋白指标下降,黄芩、丹参、鸡血藤关联于三酰甘油指标下降,新风胶囊关联于PLT指标下降,新风胶囊、芙蓉膏关联于红细胞沉降率、Ig G、补体C3、补体C4指标下降。(4)由聚类分析得出,聚1类丹参、狗脊、桃仁、红花,聚2类茯苓、陈皮、山药、薏苡仁,聚3类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豨莶草、威灵仙、泽泻,聚4类知母、黄柏、熟地黄、枸杞子,聚5类桑寄生、牛膝、伸筋草、黄芩,聚6类杜仲、独活,聚7类鸡血藤。结论:骨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实验室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其中尤以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中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