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2家核电厂(X与Y)氨化装置设施改进前后氨接触岗位劳动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等级的变化开展评估。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了解氨化装置加注设施改进前(2015年)后(2017年)的更新变化,识别氨接触岗位及工作内容、收集防护措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等信息。对涉及场所开展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并计算10种氨接触岗位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测定场所的事故通风量(m3/h)及通风换气次数(次/h);根据GBZ/T 298—2017中的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和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对装置改进前后液氨接触岗位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结果 改进设施后发现如下改变:(1)由原来的钢罐堆积存放方式改为金属加压密封罐常态化备存,减少人员接触频次;(2)加注自动一体化,装置顶部增设事故通风口,附近安置联动氨报警装置并设定预报值;(3)开启加药间侧门维持自然通风。由此,设施改进前X厂化学分析工程师、化学采样工程师、3#机中核维修工;Y厂1#机常规岛现操工、2#及运行现操工所在场所的CSTE已超限值水平的结果在改进后均得到改善,10种岗位所在场所CSTE和岗位CTWA均符合限值要求。改进后各岗位接触场所中氨的CSTE显著低于改进前水平(Z=10.856,P<0.001);改进后10种岗位所在现场作业场所内的通风换气次数在13~30.9次/h,符合标准要求且相比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1.67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改进前CSTE与场所通风换气次数间具有一般程度的负相关性(r=-0.39,P<0.05),改进后二者无显著相关性(r=-0.051,P>0.05);10种氨接触岗位在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时,化学分析工程师等大多数岗位在改进设施后呈现出风险等级下调(Z=1.345,P<0.05),3#机中核维修工、4#机运行现操工等岗位在设施改进后出现风险等级上调或维持不变,这可能与改进后个别岗位劳动者累计接触时间延长有关。相比之下,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的风险等级在改进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7,P>0.05)。结论 2家核电企业氨化装置设施改进举措切实降低了场所空气中氨浓度水平并使大多数氨接触岗位劳动者的风险等级发生了变化;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相比于定量非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更适合应用于对该类改进设施前后开展自身对照风险评估研究。
-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