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2001—2011年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时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2001年、2006年、2011年的有代表性的2 775例AMI住院患者资料。将纳入研究的医院按照患者住院时长中位数划分为高、中、低住院时长3组,采用针对整群数据的χ2检验、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在3组医院住院的患者特征差异进行检验。采用Mann-Kendall法检验3组在3个研究年份住院时长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多水平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检验患者、医院特征对住院时长的影响。结果:3组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查比例、住院期间使用他汀药物、钙通道阻滞药物,以及室速或室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有糖尿病史、院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行超声心动检查、行导管或支架介入治疗(PCI)治疗、发生院内并发症等个体因素,以及医院是教学或附属医院、开设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开展CK-MB检测等医院水平因素,可增加住院时长从0.073d到0.962d不等(P<0.05);中西部城市地区医院住院时长在2001年、2006年、2011年分别为(16.92±12.79)d、(13.01±9.30)d、(12.87±7.43)d,有下降趋势(P<0.001);调整患者及医院水平之后,住院时长从2001—2011年减少了0.530(0.4310.628)d。结论: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在2001—2011年的10年间改善不明显,对AMI患者的诊疗规范性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依然是当务之需。
-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