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高寒坝区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张冉; 杨蔚; 唐敏; 任健; 许文花; 王明浩; 毕玉芬; 马向丽*
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0(05): 8-15.
DOI: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004030

摘要

[目的]高寒坝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及开垦导致土壤碳氮储量下降,掌握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规律,制定生态恢复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迪庆州高寒坝区农田、灌丛地、放牧草地和封育草地4种土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及SOC与TN间相互关系,以期为中甸高寒坝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同一类型土壤不同土层SOC含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以农田最高,30~40 cm土层以灌丛地最高,差异显著(P<0.05);(2)农田及灌丛地10~20 cm土层AHN含量最高,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放牧地0~10 cm土层AHN含量最高,封育草地0~10 cm、10~20 cm土层AHN含量相同,10~40 cm土层AH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对比相同土层,草地的AHN含量较高;(3)TN含量在各处理下均随深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0~20 cm土层以农田含量最高,而20~30 cm和30~40 cmTN含量最高的分别是放牧地和灌丛地(P<0.05);(4)SOC、TN相关性为封育草地>灌木地>放牧草地>农田。[结论]人为因素对于土壤碳氮储量影响较大,建议可通过合理施肥、灌溉,减少农田土壤有效碳、氮的流失,种植灌木固持土壤营养元素,轮牧、封育以提高放牧草地土壤营养元素间相关性保证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