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接受斜视手术的70例(70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年龄4~27岁,平均年龄(9.9±4.6岁)。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32只眼),训练组38例(38只眼)。两组患者均行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组检查后再训练2个月,对照组不做任何训练。检查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同视机三级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及知觉眼位。性别和具有同时视功能人数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融合范围及知觉眼位偏移程度经正态性检验,当符合正态分布时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立体视锐度为等级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中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5例和28例,分别占78.1%和73.7%;训练2个月后,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7例和37例,分别占84.4%和97.4%。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患者的融合范围分别为12.0(18.75)°与6.5(17.25)°;训练2个月后,融合范围分别为13.0(20.75)°与18.0(12.25)°。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组患者训练前后和训练后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4,-2.49;P<0.05)。训练2个月后,训练组患者具有远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22例,占57.9%,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08;P<0.05)。训练2个月后,两组患者具有近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分别为20例和30例,分别占62.5%和78.9%,较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26;P<0.05)。训练前,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48.5(232.25)像素和14.0(23.7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78.5(234.25)像素和10.0(28.00)像素。训练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43.0(155.25)像素和9.0(14.2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13.0(27.25)像素和4.0(6.00)像素。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前后患者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0,-3.43;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4,-3.28;P<0.05)。结论知觉眼位能够更加精准且定量地反映中枢视知觉功能受损的程度,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修复中枢视知觉功能并重建双眼视功能。
-
单位山西省眼科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山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