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下段菌群变化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规范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食管下段黏膜样本,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采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比较治疗前、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结果对愈合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乳杆菌科、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5%~3.2%)vs 4.8%(3.0%~10.7%)、2.7%(1.5%~3.2%)vs 4.8%(3.0%~10.7%)、0.7%(0.6%~10.7%)vs 1.4%(1.0%~2.2%)、0.08%(0.04%~0.13%)vs 0.12%(0.08%~0.21%)](P=0.001、P=0.001、P=0.042、P=0.049)。同时对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2.2%)vs 0.7%(0.4%~1.1%)、0.12%(0.08%~0.21%)vs 0.07%(0.03%~0.09%)](P=0.003、P=0.014)。结论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相关,愈合组有益菌丰度明显增高。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