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地化"不但是文化传播之后的融合与变迁,而且是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互动交流后的身份重建,同时又是实现外来传统文化的地方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前提。湘中民间仪式音声的"在地化""互文性"就是以儒、释、道、傩为代表的"大传统"与作为"小传统"的湘中地方民间文化之间互动融合后的身份再造。其音乐的"在地化"导致外来汉族传统文化与湘中民间信仰体系之间互渗、互融现象,即出现了其民间仪式音声结构、语义的互文现象。互文关系就是其音声符码在不同的仪式语境中的语义转换或变迁过程,进而形成其仪式音声的"在地化"过程。如,"民间佛教""民间道教""和娘娘""酬还都猖大愿""和梅山""庆菩萨"等民间仪式音声在仪式结构、仪式音乐、仪式象征方面彼此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既是以儒、释、道、傩等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地化"过程,也是其仪式音声间的文化互文。即,基于梅山文化和湘中地方民间曲调的吸收与采借,这一典型的宗教文化表征既隐喻了湘中民间仪式音声的"在地化"特征,又折射出其宗教音乐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其次,湘中民间仪式音声的"在地化"特征不但是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一种社会融入,而且是实现其宗教文化的地方认同、区域认同的一种社会表征;再次,同一执仪者主持两种以上不同的民间仪式,这体现出湘中民间执仪者的宗教身份的互文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