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源区不同层级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张志远; 张思九; 林育青*; 陈求稳; 冯韬; 严晗璐; 何术锋; 王瀚锐
来源:环境科学学报, 2023, 43(11): 350-361.
DOI:10.13671/j.hjkxxb.2023.0172

摘要

基于2021年4—5月和9—10月对怒江源区1~6级河流29个河段的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不同层级河流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次调查共计监测到底栖动物59个分类单元,分属3门4纲8目26科.怒江源区不同层级河流上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空间差异,总体呈现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与河流层级成反比.1~2级源头河流底栖物种数最多,达到了48种,其次是3~4级中型支流和5~6级干流,分别为44种和29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群均为水生昆虫,其中,源头河流优势种中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3类种群占比75%,显著高于中型支流的25%和干流的33%.所有监测点中,物种密度最高的为源头河流藏曲,最低的为干流怒江,分别为116.67 ind.·m-2和2.22 ind.·m-2.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源头河流和中型支流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干流.水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源头河流关键环境因子为溶解氧,干流则主要受流速、河宽、砷和总溶解固体影响.不同层级河流的生境差异是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源头河流水温低、溶氧高且营养物质来源丰富,相较于干流而言,更加有利于襀翅目稚虫等喜冷水、清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