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末长春地区重霾成因分析

作者:吴雪伟; 陈卫卫*; 鲍秋阳; 于洋; 高超; 修艾军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2(02): 143-150.
DOI:10.16163/j.cnki.22-1123/n.2020.02.023

摘要

采用多源数据和产品(地面监测、气象、卫星遥感和颗粒物组分信息),详细分析了2017年秋末长春地区发生的霾污染过程及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秋末发生了两次(10月14—21日和23—29日)持续时间较长的霾污染过程,均以细粒子(PM2.5)污染为主;气象资料显示,霾污染过程期间伴随着较高的相对湿度(59%))、较低的风速(<2.8m/s)和边界层高度(<927m);卫星火点监测数据显示,长春的西南(四平市)和东南(榆树市)方向均有较多的秸秆焚烧事件;PM2.5源解析表明,中度及重度污染情况下秸秆露天焚烧是主要的污染源(37.4%),燃煤源、机动车和扬尘分别占26%,15.4%和8%.加强控制区域尺度的秸秆焚烧、重污染企业错峰生产和减少区域散煤用量是长春地区霾污染防控的重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