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聚焦初育推迟现象,运用2021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44岁已育青年理想与实际初育年龄的差距,并重点关注生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约一半已育青年的实际初育年龄晚于理想初育年龄,初育推迟普遍存在。生活是否稳定对初育推迟有显著影响,其中拥有自有住房、较高家庭收入有助于降低初育推迟的可能性,而体制内工作则会提高初育推迟的可能性。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活稳定性的影响在较高受教育程度、非农户口青年中更为明显。帮助青年群体实现生育理想,破解被动性初育推迟难题,需明确政策重点人群,强调精准施策。
-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