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ro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组及联合组各32例,三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进行微量泵持续注入镇静药物治疗,Pro组先给予丙泊酚镇静诱导,Dex组右美托咪定镇静诱导,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镇静诱导。记录三组气管插管前0.5 h(T0)、插管后0.5 h(T1)、插管后6 h(T2)、插管后12 h(T3)、插管后24 h(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三组机械通气不同时间点的促炎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记录三组机械通气1、3、7 d后的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日平均用量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T0~T4时刻,三组MAP、HR值先下降后上升,三组时间点效应、组间效应和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T2时刻,三组均显著低于T0时刻(均P<0.05),联合组和Dex组的MAP值显著高于Pro组(均P<0.05),联合组和Dex组的HR值均显著低于Pro组(均P<0.05),但联合组显著高于Dex组(P<0.05);在机械通气1、3 d后,三组血清IL-6及CRP水平呈逐渐升高,三组时间点效应、组间效应和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气管插管前(均P<0.05),但联合组和Dex组显著低于Pro组(均P<0.05),且联合组血清IL-6及CRP水平显著低于Dex组(均P<0.05);在机械通气1、3、7 d后,三组镇痛药物剂量先增加后减少,三组时间点效应、组间效应和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联合组机械通气1、3、7 d后的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日平均用量显著少于Pro组和Dex组(均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联合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Pro组和Dex组(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优于上述两种单独使用,能有效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并能减少不良反应,应用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