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中,清末民初的“拟歌谣”风潮有重要过渡意义。在《新小说》的“杂歌谣”栏目中,梁启超等人试图通过模仿歌谣恢复中国诗歌的音乐性及社会教育功能,以实现对古典诗词的“诗界革命”。此后,白话报刊登载的拟歌谣多采用“俗曲新唱”模式,即套用歌谣曲调表达启蒙主题。作为传播启蒙观念的教育工具,近代拟歌谣具有两歧性:其内容属于知识分子,形式属于普通民众。“五四”歌谣运动认为,这是一种“假作歌谣”,而真正的“自然歌谣”是民众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情感与语言并无二致,因此反对近代文人对歌谣之音乐特质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强调。对歌谣文体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相较于近代文学改良思潮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