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观察各组一般形态、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以及组织学表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施旺细胞数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的组间差异,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1)A组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部分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12周时仍未出现明显的自愈,右下肢无活动;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8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3组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第12周时,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22.30±4.66)根/400视野,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1.60±4.45)根/400视野,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6.20±4.66)根/400视野,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9.20±5.81)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8,P <0.001);抗S-100染色单位视野下,A组施旺细胞数目为(16.00±2.24)根/400视野,B组施旺细胞数目为(21.00±3.40)根/400视野,C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0.20±3.03)根/400视野,D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4.80±3.35)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7.63,P <0.001)。术后第12周时,A组MNCV值为(7.57±1.79)m/s,B组MNCV值为(11.49±1.12)m/s,C组MNCV值为(13.86±2.03)m/s,D组MNCV值为(20.16±2.48)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0,P <0.001)。D组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后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施旺细胞数目以及MNCV均具有明显优势,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5.45、2.15,P <0.001、<0.001、=0.034;t=21.87、16.05、5.35,P均<0.001;t=23.19、15.97、11.60,P均<0.001)。结论本实验证实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包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