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身在香港的萧红完成了《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仅隔一年多,这位天才女作家在香港与世长辞。这部小说在她生前就备受争议,在她死后,更是长期被压抑,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被给予正面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萧红《呼兰河传》的文体研究集中在研究其"散文化"特征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研究的课题在于,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如何以野史精神与传奇笔法弥补了文学史的空白,并接续了历史的断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