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人的名、字往往是家长或别人所起,体现的是他人的想法和愿望,而号多是由本人自取,寄寓有个人的思想与意趣,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和情怀。最早以"耐庵"为名号的当是宋末元初人"耐庵",或即是"施耐庵"。明、清两代共有30余人以"耐庵"为号(或室名),而无一人以"耐庵"为字。明人杨守陈的《百耐庵赋》敷陈"耐道"之义,被誉为古代文人的"座右铭"。赋文指出"耐道"是"君子之道",是南方的"含忍"之道,是"恕道"。"耐道"的核心在于"容忍",即"有忍"、"有不为",其目的在于"有济"、"有为"。"施耐庵"的"耐道"或也可于此中取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