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岷江上游地区农文旅融合效应进行测度,分析不同县域农文旅融合效应时空演变特征,为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以岷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和黑水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对综合效应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探析不同县域的融合效应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1) 12年来,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效应水平逐渐提升,从2010年5县均为低等水平发展类型,到2021年汶川达到高等水平,其他4县全为中等水平类型,差距不断缩小,总体效应不断增强。(2)从时序变化上看,耦合协调度变化整体上分为3个阶段:2010—2013年为失调—协调过渡阶段,2014—2017年为初级协调阶段,2018—2021年为中级协调阶段。(3)从空间差异上看,耦合协调程度分为3个等级:汶川县为濒临失调,理县、茂县、松潘县为轻度失调,黑水县为中度失调。(4)从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看,汶川县属于社会效应领先、文化效应滞后型,理县属于经济效应领先、生态效应滞后型,茂县和松潘县属于经济效应优先、文化效应滞后型,黑水县属于生态效应领先、经济效应滞后型。[结论]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综合效应不断提高,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失调—协调过渡阶段到初级协调阶段再到中级协调阶段的变化,四大效应之间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5县差距不断缩小,但发展过程和当前所处阶段仍然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针对综合效应时空变化特点及规律,提出农文旅融合效应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