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文学对中国的类比式想象呈现出相互对立的辩证色彩。实际上,类比式想象的二元性特征源于类比思维在德国文化传统中的双重逻辑。对德国人来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类比式想象:一种以回忆的方式来展开,其思想特征是自我中心性,另一种以冥忆的方式来展开,其思想特征则是神秘主义。在彼时德语作家的中国想象中,这两种不同的类比方式分别造成了想象主体的自我分裂以及自我疗愈,最终启示我们:他者实则参与了自我的生成;而唯有跳出自我中心性,以主体间性的立场对不同文化的相异性、个别性进行包容,才能更好地构建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