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0±1.8)、(2.4±1.5)、(2.3±1.1)和(1.6±0.7),ODI为33.6%±7.9%、11.3%±2.6%、7.0%±2.5%和4.8%±2.4%,SF-36评分为(47.6±19.5)、(50.2±19.8)、(51.3±20.2)和(54.3±19.4)分;PETD组VAS分别为(7.2±2.2)、(2.2±1.3)、(2.1±1.3)和(1.5±0.5)分,ODI为32.3%±8.6%、10.8%±3.6%、6.6%±2.6%和4.7%±3.5%,SF-36评分为(48.4±20.0)、(51.3±20.2)、(51.3±21.9)和(53.4±18.6)分;PEID组VAS分别为(6.9±1.7)、(2.0±1.4)、(2.0±1.4)和(1.5±0.9)分,ODI为32.6%±9.7%、10.6%±2.7%、6.2%±1.9%和4.7%±2.8%,SF-36评分(47.4±18.24)、(52.4±22.91)、(52.2±19.9)和(54.0±20.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LD组术后复发2例,PETD组6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1,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05)。结论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单位
    天津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