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为什么选择外包协作式生产,既有解释大都从"市场需求"的视角出发,并无法解释中国的外包式生产。基于档案资料,文章发现(1)中国的外包协作式灵活生产体制不仅仅出现在市场改革后,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时期,伴随着国家对手工业企业平调升级的"纵向一体化"举措,恰恰催生了街道工厂和里弄生产组等灵活生产形式的大量出现;(2)外包协作式生产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新特征是不断突破"条块"限制,外包规模急速膨胀。研究从"供给短缺"的视角解释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对生产灵活性的强烈诉求,即短缺特征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瞬时生产调节变得愈发重要,这会使得指令性体制下的工厂反而努力寻求生产上的灵活性。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变迁给予了企业更多的激励,强化了地区间的竞争,弱化了原先外包体制的"条块限制",国有企业的外包协作开始向"条块"之外延伸。

  • 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