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戏剧序跋的“对话性”及其演变

作者:袁联波
来源: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1, (01): 28-36.
DOI:10.13737/j.cnki.ta.2021.01.003

摘要

序跋是作家与批评界间建立有效对话机制的重要载体,是思想与精神的交流,而非简单的自我陈述或事件性记录。序跋写作具有三重自我,即叙述自我、创作自我与批评自我。批评自我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思想与理性意识,创作自我需重建交织着许多感性元素的创作情境,叙述自我则是对前两者的真实叙述。批评自我超越于创作自我(及作品)与既有评论之上展开理性批评,并由此形成序跋的"对话性"。根据"对话性"的有无与强弱,可将曹禺的序跋等自述文字分为四个阶段。序跋的"对话性"是曹禺创作思想的某种折射。主流戏剧批评对曹禺形成反作用,使其不断地调整对于创作的认识,序跋等自述文字的"对话性"也随之减弱。这也是曹禺创作主体意识渐陷困惑,乃至趋于贫困化的过程。曹禺戏剧序跋的对话性问题,已超出了曹禺戏剧本身,深刻地反映了在戏剧现代化过程中,戏剧界对于中国话剧如何学习西方戏剧,以及话剧的文体意识、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

  • 单位
    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