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 N1, N3, N3-四甲基丙烷-1, 3-二胺(TSPBA), 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 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 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 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 培养24 h,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 培养24 h,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 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 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 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 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 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 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 分为空白对照组, 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 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 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 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 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 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 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 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 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 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 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U检验、Bonferroni法。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 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 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 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 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培养24 h, 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 排列整齐, 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Z=3.317, 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 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 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 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 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 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 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 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 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P<0.05或P<0.01)。伤后12 d, 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 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 抑制创面细菌定植, 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