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多序列MR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非卒中侧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特征及负荷的差异,以探讨其与脑组织缺血征象的关系。方法对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行头颅3.0T MRI常规检查,依据有元缺血征象判断患者的卒中侧与非卒中侧,并对相应侧别颈动脉行3.0T MRI多序列检查,判别斑块成分[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LRNC)、斑块内出血(IPH)]并测量其相应体积,及判断斑块表面纤维帽状态(完整或破裂),以及测量颈动脉的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壁厚度并计算管壁面积、管壁标准化指数。结果 62例患者中共有120侧颈动脉符合标准进入分析,其中卒中侧85根,非卒中侧35根。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之间LRNC、IPH发生比例(71.7%vs 22.8%;12.9%vs 0%)、相应体积[19.96 mm3(0 mm3,61.91 mm3)vs 0 mm3(0 mm3,0mm3);(0 mm3,58.73 mm3)vs(0 mm3,0 m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侧颈动脉的平均及最大管壁面积[(28.06±10.06)mm2,(47.61±16.82)mm2]、平均及最大管壁厚度[(1.07±0.37)mm,(2.88±1.72)mm]、平均及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0.41±0.09,0.54±0.16)均较非卒中侧[(22.50±5.04)mm2,(36.22±10.53)mm2;(0.88±0.18).mm,(1 91±1.00)mm;0.36±0.05,0.45±0.10]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0T高分辨多序列MRI对颈动脉进行检查能有效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评估斑块特征,且斑块负荷越重、成分特征越复杂的相应颈动脉侧别发生脑组织缺血征象的几率更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