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遭受着严峻的生存威胁。因此,分析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周边农户的环境教育效果具有现实意义。采用武当道茶保护示范区的调研数据,基于KAP理论构建“环境教育状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框架评价农户环境教育效果,并对其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武当道茶保护示范区农户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教育的综合得分为62.6分,整体水平处于“效果明显范畴”,4个评价体系的得分为行为层面(75.2分)、态度层面(60.2分)、知识层面(57.8分)、实施层面(52.2分)依次递减的特征,呈现出重行为轻认知的特点。(2)IPA对比分析图显示,环境行为位于继续保持区域,环境态度位于过度加强区域,环境知识位于次要加强区域。农户行为是提升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未来需要继续保持;农户的知识是关键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户的态度效果因子可适当放缓。(3)农户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水平是影响环境教育感知的重要因素,男性受访者的环境教育感知强于女性,但在行为意识方面有欠缺,女性农民则相反。年龄越大的农户其感知能力越弱,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环境教育效果越好。建议大力挖掘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内容,加强对农户关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与普及;从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教育设施、丰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教育内容等措施提升农户的环境教育效果。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