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郡斋诗源于二谢,但自唐代大历以后数量才明显增多,其创作主力是一些自诩为"沧洲吏"的郡县官吏。中晚唐内外官迁转状况及文人吏道观的变化致使担任州县官的文学之士大大增多、贬官冗员多发配边远州县的制度,及其事简人闲的生活方式和寂寞失落的心理状态,造成了文人们视外郡为沧洲的普遍观念;同时唐代郡斋多有山池亭阁的建筑格局,与郡内的自然山水形成互补,也为文人们提供了在公务之余享受沧洲趣的现实环境。由于郡斋诗的表现重点在于强化郡斋的幽居特性,刻意营造出对宦情的疏离姿态和幽人自适的小天地,因而在继承二谢创作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变化,并形成了审美视野不同于初盛唐别业诗的一种诗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