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30日至2021年1月6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盆腔和PALN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的病理资料(727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肿瘤长径预测宫颈癌患者PALN转移的最佳临界值,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7例宫颈癌患者中, 123例(16.9%)发生PALN转移。ROC曲线显示, 肿瘤长径为4.2 cm时, 预测PALN转移灵敏度为61.8%, 特异度为64.9%。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长径、浸润深度>2/3肌层、脉管内癌栓、宫体受侵、阴道受侵、宫旁受侵、手术切缘阳性、卵巢转移、输卵管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髂总淋巴结转移与PALN转移有关(均P<0.05)。以2.0 cm为肿瘤长径最佳临界值时,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宫旁受侵(OR=2.210, 95%CI:1.174~4.162, P=0.014)、盆腔淋巴结转移(OR=12.891, 95%CI:2.902~57.268, P=0.001)、髂总淋巴结转移(OR=9.293, 95%CI:4.597~18.787, P<0.001)是PA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肿瘤长径>2.0 cm与PALN转移无关(P=0.807)。以4.2 cm为肿瘤长径最佳临界值时,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长径>4.2 cm(OR=2.020, 95%CI:1.061~3.847, P=0.032)、宫旁受侵(OR=2.148, 95%CI:1.134~4.070, P=0.019)、盆腔淋巴结转移(OR=11.334, 95%CI:2.534~50.704, P=0.001)、髂总淋巴结转移(OR=9.903, 95%CI:4.831~20.297, P<0.001)是PA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原发肿瘤>4.2 cm、宫旁受侵、盆腔淋巴结转移和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初次手术前应充分评估肿瘤长径和髂总淋巴结转移情况, 术后综合盆腔淋巴结和宫旁转移情况, 有助于减小误诊率和漏诊率, 并为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