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采用肺电阻抗成像(EIT)法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拟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低浓度组(A组)、中浓度组(B组)和高浓度组(C组),每组25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分别在肌间沟注射0.25%、0.33%和0.50%的罗哌卡因20 ml。连续监测EIT,评估肺通气变化;进行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阻滞后20 min(T2)和阻滞后30 min(T3)通气中心(CoV)、依赖静止区(DSS)和非依赖静止区(NSS)的面积百分比及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与T0相比,T1、T2和T3时A组、B组和C组的NSS和DSS均增加(P<0.05);与T0相比,T2和T3时A组及T1、T2和T3时B组和C组的CoV均增加(P<0.05);T1、T2和T3时,B组和C组的NSS和DSS高于A组(P<0.05);T1时,B组和C组的CoV高于A组(P<0.05);与T0相比,3组各时点的改良Bromage评分均增加(P<0.05);T1时,B组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A组(P<0.05);T1、T2和T3时,C组的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 肺电阻抗成像可以实时监测肺局部通气变化,用于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肺通气的影响;另外,更高浓度的局麻药物可更快的引起肺通气变化。
-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