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