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 PRK)中联合使用静态和动态自旋跟踪补偿软件对散光和角膜源性波前像差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行Trans PRK的56例患者(11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显然验光柱镜度数值将其分为联合组(术前显然验光柱镜度数值≥-0. 75 D)和DCC组(术前显然验光柱镜度数值<-0. 75 D)。联合组患者术前行静态眼球自旋跟踪(SCC)检查,并在术中成功实施; DCC组患者术中未实施SCC。使用CAM软件指导激光治疗,同时联合静态和动态自旋控制技术跟踪眼球自旋。对SCC以及实时眼球动态自旋跟踪(DCC)的幅度值及分布频率进行分析评估。术后随访6个月,同时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然验光度数、角膜源性波前像差,并评估手术安全性及预测意义。结果联合组100%的患者SCC测量值在±10. 0°以内,78. 72%浮动在±5. 0°以内,4. 25%在±0. 5°以内; 97. 87%的患者DCC测量值在±5. 0°以内,27. 66%在±1. 0°以内,6. 38%在±0. 5°以内,部分补偿了SCC。DCC组100%的患者DCC测量值在±5. 0°以内,44. 62%在±1. 0°以内,4. 62%在±0. 5°以内。联合组患者术前柱镜值平均(-1. 44±0. 109) D,DCC组平均(-0. 71±0. 05)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635 9,P <0. 001)。联合组患者术后柱镜值平均(-0. 33±0. 04) D,100%眼散光值在1. 0 D以内,82. 97%眼散光值在0. 50 D以内,65%眼散光值在0. 25 D以内; DCC组患者术后柱镜值平均(-0. 39±0. 03) D,99%眼散光值在1. 0 D以内,78. 56%眼散光值在0. 50 D以内,55. 40%眼散光值在0. 25 D以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063,P=0. 290 1)。在角膜源性像差的分析中(以6 mm瞳孔直径分析),2组术前、术后角膜源性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球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组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C组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和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中采用静态及动态自旋跟踪补偿功能是安全且可预测的,较单纯使用动态跟踪补偿功能对矫正患者散光效果优异。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