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一、唐前“王孙”意象的发展(一)先秦关于“王孙”一词,书中最早并没有将“王”和“孙”连作一词使用,《史记·周本纪》中提到的“桓王,平王孙也”是说桓王是平王的孙子,所以“王孙”最早的含义就是帝王的孙子。在史书中“王孙”的这个用法有十多处,均为介绍王室子弟家族的变迁、政权的更替情况。除了“帝王的孙子”以外,“王孙”最早也作复姓。《潜夫论》有言:“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凡是称王之人,其后裔都有以“王孙”为姓的。《战国策》等史书中所记录的有三十余处,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战国时期的王孙贾。直到明代以后,“王孙”才分开来为两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