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受伤原因、出现症状时间,并在入院后24 h内行脊髓MRI检查。脊髓损伤程度根据美国ASIA分级评定。结果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岁;致病原因包括颈部扭伤2例、臀部着地4例、腰部轻微外伤2例、舞蹈后下腰动作不当4例。受伤到出现症状时间在30 min~48 h,受伤后到入院时间在3 h~5 d。2例颈部扭伤患儿中,1例患儿颈髓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儿颈胸髓MRI可见C1-T12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另外10例患儿中,5例患儿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儿T4-L5之间可见不同程度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根据ASIA损害程度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2例。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A级1例、D级6例、E级4例,拒绝随访者1例。结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好发于8岁以下儿童,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MRI检查可以提高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但常规MRI检查有一定的阴性率。与常规MRI相比,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敏感,为研究评判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及后期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