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代县望等级制度基本承袭唐代,按"政治地位"和"户口"两大标准划分。但唐宋县望等级存在不少差异,其中的演化少不了后周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后周时期,望县、紧县失去按"政治地位"划分的资格,转而按"户口"划分。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实质是受次赤、次畿县的冲击影响。北宋前期,诸府属县严格按"政治地位"标准划分,与诸州属县按"户口"划分形成鲜明对比。至北宋末年,府、州政区属县等级"泾渭分明"的划分格局被打破,次府属县等级开始转向按照"户口"划分。唐宋划分县望等级的"户口"含义有所不同,唐代完全依据户数,宋代则根据纳两税的"主户"数,这一差异变化也与后周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前期,动态划分县望等级的政策得到了执行;到后期,则出现了"户口多而县望等级低"等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升县等的户口标准成为解决县等与户口脱节问题较为务实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