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错把民事经济纠纷认定为诈骗犯罪的无罪案件频发,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界分的关键是划定欺诈行为的刑法边界。司法实践虽形成共识,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区分标准,但现有规范指引性不足,认定标准不具有操作性。伴随着社会交往密切,支付手段迭代升级,披着民事纠纷外衣的诈骗行为混淆视听,更加考验司法智慧。提炼此类无罪案件裁判要点发现,涉民事纠纷类诈骗案件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时,大都指向“无履行能力”。欺诈刑民界分应然路径是构建“无履行能力”规则。履行能力包括履行义务、经济实力、履行意愿三要素。操作规程应是民事欺诈外表识别、欺骗行为实质影响处分、行为发生前后无履行能力的综合认定,被害人遭受实质损失的风险实现,四步递进式审查,能够准确区分违法和犯罪。以实操性规则廓清欺诈刑民界限,实现个案司法公平正义,才是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