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近视正相对调节的临床分析

作者:蔡春艳; 覃银燕; 戴鸿斌; 徐伟敏*; 许菲; 周靖晶; 张友华
来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9, 27(02): 9-12.

摘要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及青少年的正相对调节,比较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戴镜方式对近视儿童及青少年正相对调节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635例7~18岁近视患者的正相对调节情况。按等效球镜分为轻度近视组-0.50~-3.00D、中度近视组-3.25~-6.00D、高度近视组-6.00D以上。按年龄分为7~12岁组,13~15岁组,16~18岁组。按戴镜习惯分为常戴眼镜组、间断戴镜组与从不戴镜组。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的检查。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CC、PRA/NRA值分别为:+0.25±0.28D,-1.92±0.86D,+2.38±0.19D。轻、中、高度近视组PRA值分别为-1.80±0.79 D,-2.07±0.92 D,-2.30±0.89 D(F=9.807,P=0.000)。从不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常戴眼镜组PRA值分别为-1.70±0.80D,-1.54±0.65D,-2.17±0.86D(F=29.787,P=0.000)。7~12岁组,13~15岁组,16~18岁组PRA分别为-1.79±0.80 D,-2.02±0.88 D,-2.07±0.93 D(F=6.548,P=0.002)。不同年龄及不同戴镜方式各组NRA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0,0.346)。结论调节滞后和PRA下降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特征之一。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的戴镜方式对PRA的影响不同。常戴镜有利于调节储备力的稳定。

  • 单位
    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