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古代“息子”指(亲生)儿子,“息”有生长、繁衍之义,可指儿子,“子”有孩子义,常指儿子,“息”和“子”结合使用与父系社会血脉的延续有着密切联系。从早期文献来看,汉《战国策》:“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其中的“贱息”与“犬子”意思相同,都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是较早“息”指儿子的用法。后有西晋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