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2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32例(35只眼)已确诊的慢性CSC患者, 病程6~ 60个月。半剂量(3 mg/m2体表面积)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患者, 治疗后随访24个月。治疗前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OCT。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 OCT观察视网膜椭圆体区(EZ)和交叉区(IZ )的结构以及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CNT)的变化;治疗前后BCVA和CN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多重比较未作校正;治疗后3和24个月的EZ、IZ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回归分析用于比较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BCVA与CNT、EZ、IZ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2例(35只眼)慢性CSC患者半剂量PDT治疗前logMAR BCVA 0.53±0.36;治疗后3个月为0.49±0.39;24个月为0.15± 0.38。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2 ;P>0.05 ), 治疗后24个月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BCVA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1 , 8.930 ;P<0.01)。OCT检查示, 随访期内EZ和IZ结构的完整程度有改善, 治疗后24个月与3个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9, -4.082;P< 0.01)。患者治疗前CNT为(126.8±34.9)μm、治疗后3个月为(125.6±34.3)μm、治疗后24个月为(124.8±35.1)μm, 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0, -1.569, 0.793;P>0.05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与相应CNT呈负相关(β=-0.604, -0.634, -0.685;P<0.05 );治疗后3个月logMAR BCVA与相应EZ、IZ呈负相关(β=-0.376, -0.394;P<0.05 ), 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与相应EZ、IZ呈负相关(β=-0.628, -0.496 ;P<0.01)。治疗后3个月, 33只(94.3%)患眼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 在24个月时提升至35只患眼(100.0%)。半剂量光动力疗法平均治疗次数为1.03± 0.17。结论通过2年的OCT随访观察, 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 虽然患者视力短期内不提高, 但长期随访有显著提高, 视力提高与EZ和IZ的结构恢复有关。(中华眼科杂志, 2016, 52: 328-334)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