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犯罪下降已成为国际犯罪学领域一个重要话题。考察1981—2019年中国刑事案件发案率,强奸犯罪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波动;杀人犯罪和抢劫犯罪自21世纪初以来呈现持续、稳定的下降趋势;伤害犯罪、盗窃机动车犯罪在2010年开始出现持续、稳定的下降趋势;总体犯罪自2016年开始下降,截至2019年底仍为下降趋势,但时间较短。对于犯罪下降的解释分别存在实证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两种方法论立场,形成了多种假设。这些假设的理论依据可以归属于传统犯罪学和环境犯罪学两种不同视角,传统犯罪学聚焦犯罪人的犯罪性,而环境犯罪学聚焦犯罪行为的发生情境。总体而言,犯罪是有犯罪倾向或动机的人在一定机会条件或特定刺激下实施的行为。当前,我国社会福利的增加、人口结构变化(青少年减少和老年人增多)、流动人口政策的优化等因素减少了犯罪人,公共监控和社会管理的加强、警务的改善、严打暴力犯罪的策略等因素减少了犯罪机会,经济发展既缓解了因贫困导致的社会紧张,也为社会福利和犯罪管控奠定物质基础,最终导致犯罪下降。
-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