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巧玲; 李培岭; 沈**; 郭水洁; 张孙一雄; 郭会利*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 16(04): 381-384.

摘要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或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均行DR检查,其中15例加行CT检查,17例加行MRI检查,12例加行SPECT-CT检查。结果 :19例中,腰椎受累占89.5%(17/19),以L45椎体发病率最高。19例DR显示椎体骨质密度增加,边缘骨质增生,相应椎间隙变窄,部分可见骨桥形成。CT显示15例均可见椎体边缘斑片状、类圆形或"刀锯样"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增生硬化;7例见典型的"花边椎",3例累及椎小关节。MRI显示15例椎体边缘明显骨质破坏,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破坏区见骨质增生硬化及骨髓水肿信号,椎间盘呈长T1信号,椎间隙变窄,其中5例椎旁软组织内可见局限性的脓肿,无钙化及流注现象,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脓肿壁厚薄不均;2例椎体仅见骨髓水肿,未见明显骨质破坏。SPECT显示12例均可见病变椎体呈弥漫性放射性核素浓聚;SPECT-CT图像融合后显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并可见破坏区显著的放射性核素浓聚,椎间盘轻度浓聚。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