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中性多糖单糖组成分析、抗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黎雨菲; 罗露香; 姜晓琳; 黄嘉欢; 张铭儒; 杨全; 程轩轩
来源: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06): 435-445.
DOI:10.3867/j.issn.1000-3002.2023.06.005

摘要

目的 分析辣蓼中性多糖(NPP)的单糖组成,评价其抗大肠杆菌性腹泻作用,并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水提醇沉法制备辣蓼粗多糖,通过反复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中性多糖组分NPP,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NPP单糖组成。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恩氟沙星5 mg·kg-1组、模型+NPP 40和80 mg·kg-1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ip给予大肠杆菌菌液(1.0×1012CFU·L-1,10 m L·kg-1),每日1次,连续8 d造摸;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组于造模前2 d ig给药,每日2次,连续给药10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ig给予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观察小鼠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变化;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NPP组小鼠肠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DEG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DEG m RNA表达量。结果 NPP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及半乳糖醛酸组成,单糖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3%~102.41%,各单糖摩尔比为13.66∶10.33∶2.34∶1.00。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十二指肠细胞水肿变性,少量细胞坏死或凋亡;模型+NPP组十二指肠组织结构清晰,仅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共筛选出1020个DEG;与模型组相比,模型+NPP组共筛选出960个DEG。GO功能分析显示,DEG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RT-q PCR验证结果表明,选取的8个DEG的差异表达倍数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PMP-HPLC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NPP的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NPP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受损十二指肠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机体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