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IC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9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1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为(55±12)岁,年龄范围为30~74岁。收集患者上腹部增强CT检查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检查数据,构建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肝脏3D模型。根据不同模态影像学检查技术制订术前规划。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和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分别运用于肝切除术中。观察指标:(1)术前评估。(2)术中情况。(3)不同模态影像学技术制订手术规划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的比较。(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结果 (1)术前评估:增强CT检查清晰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系统三级及以上分支血管比例,肿瘤边界比例分别为11/11和4/11,MRI检查分别为5/11和11/11,两种检查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6,5.14,P<0.05)。增强CT检查显示肝脏病灶11个,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13个(含增强CT检查未显示的2个病灶,最大直径≤10 mm)。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肝脏3D模型:均能立体、直观、全面显示肝脏病灶位置、数目、浸润范围(肿瘤边界),肝内血管走行、变异情况以及与病灶的空间关系。(2)术中情况:11例患者中,术中肉眼探查发现11个病灶;通过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检查出13个病灶,包含2个术前MRI检查肝胆特异期提示的低摄取病灶,病理学检查为肝内转移癌。11例患者中,结扎肝门相应血管出现肉眼可见明显缺血分界线6例;使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检查显示10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肝段或半肝边界,其中正染法2例、反染法8例。11例患者中,行左半肝切除术3例(1例联合肝Ⅷ段转移灶局部切除术),左肝外叶切除术2例,右半肝切除术2例,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右肝后叶切除术、部分肝Ⅷ段切除术、肝中叶切除术各1例。11例患者中,7例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4例行单纯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1例患者中,1例术中诊断为肝脏断面胆汁漏,予以4-0 Prolene线缝扎处理;10例未发生术中胆汁漏。11例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为(240±118)min,术中出血量为(275±249)mL,住院时间为(13±8)d,围术期均未输血治疗。(3)不同模态影像学技术制订手术规划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的比较:CT、MRI检查和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肝脏3D模型手术规划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一致分别为6、9、11例。(4)随访情况: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Ⅰ、Ⅱ级并发症2例,其中胸腔积液1例,胸腔积液+腹腔积液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Clavien-Dindo Ⅲ级并发症1例(术后腹腔出血),行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好转。11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胆汁漏、肝衰竭和死亡。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优化术前手术规范方案,术中能实时辅助识别肝脏重要血管并为肝切除术实时导航,提高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