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既往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典型病理表现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伴门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纤维化,疾病最终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2]。目前,PB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作为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特征为血清高特异性抗线粒体抗体(AMA)的产生和胆管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损伤[3]。近年来,随着对PBC认识的不断加深及AMA检测的逐渐普及,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数量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PBC的发病率从每年0.9/100 000上升至每年5.8/100 000,患病率从1.91/100 000上升至40.2/100 000,其中92%的患者为女性[2]。如此高的患病率却未引起人们重视,原因为PBC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病程漫长,从疾病早期出现AMA发展至最终肝硬化阶段,需要14~18年,患者常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阐明PBC的发病机制,找到PBC的治疗靶点,对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有研究发现,PBC患者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L1A的表达量异常升高,并且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其水平明显降低[4]。本文就PBC相关发病机制、TL1A生物学特点及其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