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南朗镇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分析

作者:黄智顺; 谢孙玮; 杨大练; 谭敏斯; 刘桂娴; 朱丹丹; 刘萍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04): 159-161.
DOI:10.14033/j.cnki.cfmr.2021.04.057

摘要

目的:分析中山市南朗镇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在征得患儿监护人同意的条件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0例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而研究组4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治疗。记录并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年龄分布、时间分布;比较两组止泻、止吐、退热时间、治疗期间腹泻次数、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8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男466例,占比54.19%;女394例,占45.81%。其中年龄最小者仅3.5个月,年龄最大者28.4个月。12~24个月年龄段儿童发生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比例最高,达到41.16%。全年各月份均有患儿发病,其中1~9月份发病比例变化不大,均在6%以内;10、11、12月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高峰,发病率占全年的70.58%。研究组治疗后止泻、止吐、退热、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泻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81%)高于对照组(8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容易出现呕吐、发热及腹泻等临床症状,1~2岁年龄段儿童容易发病,主要以冬季流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能够促进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