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转变阶段,青春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常识。人们对于青春期的理解往往囿于生理或心理的层面,将其视为一个自然的事实,忽略了它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维度。社会学的研究旨趣或可与心理学的成果形成互补与呼应。围绕“家庭—学校—社会”这一主线,从家庭层面来看,重新发现“家”的社会文化意义,反思和重构父母对青春期的刻板观念,是应对青春期代际冲突的重要方法;从学校层面来看,制度化的而非个体性的“耐心”或可消解许多“成长的烦恼”;从社会角度来看,性别平等的观念与“心理问题”的去污名化需要更多的支持与践行,从而了解青少年群体的思维方式、意义体系与文化逻辑,与年轻一代共同提高青春期的免疫力,获得“教”与“育”的多样可能。
-
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