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

作者:朱正飞; 樊旼; 傅小龙; 王丽娟; 蒋国梁; 赵森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2007, (01): 80-83.
DOI:10.3969/j.issn.1007-3639.2007.01.020

摘要

背景与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技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本院应用IMRT技术共治疗了20例NSCLC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36~77)岁。根据1997年AJCC临床分期,ⅢA期3例(15%);ⅢB期15例(75%);Ⅳ期2例(10%),这2例患者均是因为对侧上颈部淋巴结转移而诊断为Ⅳ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2~6疗程的序贯化疗。肿瘤PTV的中位体积为629.1(258.9~1204.3)cm3,所有患者均接受200cGy/次的常规分割照射,中位处方剂量为6100(4000~6400)cGy。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放疗计划。中位随访时间为9.5(4~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放疗结束后2月时的肿瘤局控情况为CR,2例(10%);PR,8例(40%);SD,5例(25%);PD,4例(20%);死亡,1例(5%)。按照RTOG放疗毒副反应评价标准,5例(25%)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其中Ⅰ、Ⅱ级4例,Ⅲ级1例。8例患者(40%)出现Ⅰ、Ⅱ级后期放射性肺炎,2例患者(10%)出现Ⅲ级后期放射性肺炎,其中包括1例死于放射性肺炎合并感染。有1(5%)例患者出现Ⅳ级后期放射性肺炎。有8例患者(40%)出现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例(5%)出现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未发现有后期放射性食管损伤的患者。2例患者出现Ⅲ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对于部分因肿瘤跨度过大或者与重要器官过于邻近从而应用传统的3DCRT技术难以达到可接受剂量的NSCLC患者,可以考虑应用IMRT。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