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直肌分离高频超声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作者:张红芸; 李小永; 鲁红; 周露璐; 朱丹倩; 谢臻蔚*
来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 29(11): 982-986.
DOI:10.3760/cma.j.cn131148-20200530-00454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分离(RD)的多位点高频超声特征及其与不同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3-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并进行产后6周检查的初产妇571例, 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336例)和剖宫产组(235例), 采用高频超声检查, 测量静息状态5个位点(脐上4.5 cm、脐上3 cm 、脐上缘、脐下缘、脐下3 cm)和屈曲状态2个位点(脐上缘、脐下缘)的腹直肌间距(IRD)及两种状态右侧平脐腹直肌厚度。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各位点IRD的影响及两种状态下IRD的变化, 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腹直肌厚度与各位点IRD间的相关性。结果产后早期RD发生率为79.7%(455/571), 以脐上3 cm和脐周为著。静息状态下, 阴道分娩组5个位点IRD分别为(1.62±0.79)cm、(2.03±0.84)cm、(2.65±0.94)cm、(2.09±0.93)cm、0.54(0.00, 1.13)cm, 剖宫产组5个位点IRD分别为(1.75±0.85)cm、(2.26±0.99)cm、(2.99±1.14)cm、(2.57±1.21)cm、1.00(0.41, 1.59)cm,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屈曲状态下, 阴道分娩组2个位点IRD分别为(2.10±0.84)cm、(1.66±0.86)cm, 剖宫产组2个位点IRD分别为(2.28±0.87)cm、(1.91±0.87)cm,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屈曲状态较静息状态, 阴道分娩组在脐上缘和脐下缘IRD增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6.1%和26.5%;剖宫产组在脐上缘和脐下缘IRD增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20.4%。静息状态和屈曲状态下,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腹直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4±0.12)cm对(0.67±0.12)cm, P<0.05 ;(1.11±0.23)cm对(0.99±0.22)cm, P<0.05)]。静息状态下, 腹直肌厚度与5个位点IRD呈负相关(rs=-0.116、-0.140、-0.185、-0.143、-0.144, 均P<0.01)。屈曲状态下, 腹直肌厚度与脐上缘IRD呈负相关(rs=-0.091, P<0.05), 与脐下缘IRD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评估多位点不同状态产后腹直肌形态学特征, 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后腹直肌厚度较薄、IRD较大, 但受屈曲状态影响较小。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