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川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成分并从分子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筛选川芎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结构,并将其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作用靶点;使用在线数据库GeneCards、OMIM、DrugBank获取三叉神经痛的相关靶点;将川芎作用靶点与三叉神经痛相关靶点通过映射获取川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潜在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其绘图进行优化及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 Dock软件对川芎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评价其结合能力。结果:共收集川芎活性成分21种、作用靶点728个、三叉神经痛相关靶点394个、川芎治疗三叉神经痛潜在靶点51个;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得到14种有效成分作用于三叉神经痛相关靶点。由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50个节点、294条边;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核心靶点为白蛋白(Albumin,AL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与核心活性成分丁烯基酞内酯、左旋利素A、咖啡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L-色氨酸等;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显示,川芎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涉及对异源刺激的反应、对氧气水平的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磷脂酶活性的调节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低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化合物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川芎可能通过减少炎性渗出、调节血管通透性、清除氧自由基,达到抗炎镇痛和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